東南網9月16日訊(通訊員 尚李珍 謝淵涵)“這就是我的家鄉寶珠村,祖輩父輩曾經生活、牽掛的地方……”8月26日,來自美國波士頓的華人葉元堅在南平市延平區僑聯主席卓清的陪同下,懷著激動的心情,踏上了故鄉的土地——南平寶珠村。 “寶華勝景無雙地,珠樹盈庭第一山。”擁有千年人文歷史的寶珠村,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農舍錯落,小徑幽深;梯田、果園與菜園層層疊疊,綴于山間。夏日清風拂過,山花搖曳,暗香浮動,清涼沁人,仿佛連風也帶著綠意和鄉愁。 “我還記得你的爺爺和父親呢,以前常幫你爺爺挑水,家里還存著一張珍藏多年的‘全家福’。”剛下車,一位葉氏宗親就緊緊攥住葉元堅的雙手。雖是第一次相見,卻因同根同脈的血緣,如久別重逢般親切熱忱。 葉元堅(左一)與盧家人對話 尚李珍 攝 在父親葉新華的描述中,寶珠山自古就是商貿重鎮、人才輩出,有著“文寶珠”的美譽。然而遺憾的是,2016年,葉新華先生在波士頓溘然長逝,終其一生再也未能重回南平寶珠這片翠色縈繞的故土。在整理父親遺物時,葉元堅看到家鄉“寶珠山”、委托“立碑”、父親“日崇”、前輩摯友“盧世鈐”等字眼——這些散落的詞句,如模糊的線索,隱約拼湊出一段四十多年前的往事舊影。“只有回到中國,才能找到答案。”他這樣想。 今年8月上旬,葉元堅收拾行囊,從波士頓啟程飛抵上海。在朋友的幫助下,他聯系上南平市僑聯,請對方協助尋訪祖籍地。盡管所能提供的信息極為有限——僅有父輩與祖輩的姓名,市僑聯仍高度重視,并將委托延平區僑聯具體協助。區僑聯主席卓清親自負責,通過一位在寶珠山經營民宿的朋友,聯系上當地的葉氏宗親。經多方打聽、反復核實,終于確認:葉元堅正是他們失聯多年、遠在海外的同族后人。 突然得知遠在海外的親人要回鄉謁祖,葉氏宗親們非常激動和興奮,提前三天就通知在各處定居的族親返回寶珠村,共同迎接這場跨越半個世紀、半個地球的“重逢”。 葉元堅(左一)與葉氏宗親觀看家族合照 尚李珍 攝 “你們這一支走出了大山,是我們葉氏一族的驕傲。”族親們與葉元堅圍坐一堂,娓娓道來家族三代人離鄉奮斗的歷程:清末時期,他的祖父葉日崇考取秀才,后于建甌師范學校任教,并曾擔任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的牧師助理。晚年,他攜夫人回到寶珠山安享晚年。父親葉新華年少離家,先后赴重慶、上海學醫行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在上海成家立業、奉獻醫界大半生。20世紀90年代,葉新華與妻子赴美與子女團聚,直至2016年在波士頓逝世,雖終老異國,卻始終心懷故土,還曾特意托友人在家鄉為祖輩立碑紀念。 葉元堅在上海出生成長,學業有成后赴美留學發展,之后將父母接至美國照料多年。盡管身在海外,他始終未曾忘記:寶珠山,是一家人的來時路。 族親們陪同葉元堅來到其祖父葉日崇的墓前,眾人持香祭拜、緬懷先人、感恩祖德。在市、區僑聯的建議下,葉氏宗親也將在族譜中補入葉元堅及其同輩、下一輩的名字,讓這份跨越時空的血脈親情,終得延續。 “多虧了盧世鈐先生,如今的寶珠村已經是南平有名的度假勝地了。現在村里幾乎家家都做民宿,收入不錯,日子越來越好了。”寶珠村的葉氏族親笑著說道。葉元堅也隨之回憶起往事:“我父親在上海工作時,就常與同鄉盧世鈐一家相聚。我小時候也常見到盧家的孩子,中學時他們還幫我補過課。不知道他們現在是否還在寶珠村。”言語間盡是對往昔與故人的感懷。 走訪寶珠山 尚李珍 攝 得知這段淵源,卓清立刻撥通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傳來回應:“真巧,我正在回寶珠村的路上呢!”原來,盧世鈐先生的兒子盧元清一家正驅車返鄉。在眾人的指引下,葉元堅走到一座古民居前——半個世紀的歲月褪去了稚顏,染白了鬢發,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正靜坐在石凳上等候著他。兩人重逢剎那,往事如潮水涌來,有說不完的話、憶不完的舊時光。 “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僑聯的積極協助,終于為葉元堅和他的親人們圓了尋根之夢,也為這段跨越重洋、綿延半世紀的牽掛,寫下了溫暖的終章。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