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布局生物制造產業鏈
2025-05-08 11:02:07?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一段時間以來,河北、上海等地發力促進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眼下,生物制造憑借其先進的生產方式,成為未來科技競爭的關鍵驅動力,在醫藥、農業、能源、環保等諸多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生物制造市場規模突破2.8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267%,年復合增長率達39.6%。其中,生物醫藥蓬勃發展,近5年來我國生物藥品制造企業數量年均增長速度達12%,區域生物制造發展亮點紛呈。例如,廣州市集聚6500多家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企業,居全國前列;上海金山區以“一核多點”的產業布局為引擎,在生物醫藥、生物材料、生物農業及健康食品等多個領域全面發力,打造長三角生物制造創新高地。 相關政策支持體系日趨完善,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22年出臺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提出,加快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基因技術應用服務等產業化發展。2024年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發揮生物制造選擇性強、生產效率高、廢棄物少等環境友好優勢,聚焦輕工發酵、醫藥、化工、農業與食品等領域,建立生物制造核心菌種與關鍵酶創制技術體系。不過也要看到,相關領域目前還存在政策缺乏統籌規劃、技術研發難度大、公眾對生物基材料認知有限等短板,對此要聚焦關鍵,強弱項、補短板,差異化布局生物制造產業鏈,穩妥施策。 完善頂層設計。制定國家級生物制造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目標、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系統把握重大科技攻關方向,統籌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工具,形成覆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市場應用的全周期支持體系。優化區域集群布局,構建新型生物制造產業生態系統,根據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推動東部技術優勢與中西部資源深度對接,差異化布局生物制造產業鏈,避免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競爭,形成跨區域互補的產業生態。加強對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和評估,確保政策紅利真正惠及企業,積極建立政策反饋機制以便了解企業需求,及時優化政策體系。建立動態調整的生物制造產品目錄,優先將高減排效率、高附加值產品納入政府采購清單,通過需求端拉動產業升級。 加強技術攻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聚焦新型疫苗佐劑、核心種源、醫療裝備等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開展定向攻關,對突破“卡脖子”技術的企業給予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設備購置補貼等精準支持。通過“揭榜掛帥”機制激勵科研人員攻堅克難,支持不同技術路線并行攻關,激發創新活力。完善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支持頭部企業開展產業鏈并購整合,鼓勵中小微企業深耕細分領域,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增強生物制造行業整體競爭力。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等技術,突破傳統研發生產邊界,將生物制造從實驗室推向智慧農業、生命健康、綠色能源等新興領域,形成跨領域融合新生態。企業應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牽引消費需求。結合短視頻、VR技術開展生物科技周等線下活動,展示生物制造在醫療、環保等領域的應用場景,聯合醫療機構、社區建立體驗中心,普及生物基材料在減少白色污染、促進循環經濟中的作用,增強消費者對生物制造技術價值的直觀理解,扭轉消費者對生物制造產品成本高、性能差的誤解。實施首購補貼、稅收減免等直接激勵,推出低碳消費積分制度,消費者購買生物制造相關產品可兌換折扣或公共服務,鼓勵電商平臺設立綠色專區,通過積分獎勵與價格優惠擴大市場滲透,形成可持續消費閉環。推動生物制造與傳統產業融合,開發醫療健康、日化用品、建材等新消費場景,強化綠色供應鏈建設,引導企業打造從設計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綠色產品,滿足消費者對健康化、品質化、個性化消費的需求。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