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之勢來自創新之力
2025-06-03 09:35: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文化賦能經濟,經濟活化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觀察人文經濟的豐富實踐,梳理經驗、總結啟示,為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推動高質量發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編 者 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與時代潮流悄然融合,催生層出不窮的創新創造,賦予城市蓬勃的發展活力 當人文經濟更多落筆于“人”,當更多體制機制創新立足于“人才”,釋放出的必定是無限潛能 剛領取“第一師范”的分班標識,扭頭一看,“新青年”們已悄然出現在身邊……湖南長沙橘子洲頭,《恰同學少年》沉浸式青春劇場里,游客在演員帶領下“穿越時空”,去“蔡和森”家做客、與“楊昌濟”對話什么是理想。 劇場演出以年輕態的表達激活紅色文化,推出兩年多來熱度不減,成為長沙文旅的新名片。來自廣東深圳的00后游客陳夢雨感慨,“當‘新青年’們拉著我的手,步入主劇場,一起背誦《沁園春·長沙》時,我不禁熱淚盈眶。”當深厚的文化資源遇到恰當的技術手段,人文與經濟之間的聯系變得生動而立體。 如何讓千年文脈在現代化征途上開出絢爛的花?以文化人、以文興業怎樣得兼?從長沙的一系列實踐看,關鍵在以創新之力,實現經濟與文化的交融互動。 從橘子洲上的朱張渡乘船登陸湘江西岸,不久就可以抵達朱熹和張栻曾經交流講學的岳麓書院,書院一副楹聯寫道:“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湖湘學風一以貫之,滋養著長沙這座城市。書院不遠處的岳麓書社,近年來聚焦湖湘文化,進行小說化、傳記化、互動化表達,使得嚴肅主題的出版物頻頻成為暢銷書。在長沙,“古今同框”已成尋常,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與時代潮流悄然融合,催生層出不窮的創新創造,賦予城市蓬勃的發展活力。 讓文化與經濟共生共榮,打造品牌是一大秘訣。從一盤小龍蝦起家,如今已是“超級文和友”,長沙文和友的發展壯大,見證著品牌的力量。游客如今來到這里,收獲的是一場沉浸式文化體驗——現代商業綜合體內,餐飲、展覽、劇場一應俱全,如同“城市記憶容器”,“復刻”了上世紀80年代老長沙街景。盤點近年來走紅的長沙茶飲、糕點,無不以文化為底色,國潮、國風成為流行的密碼。“文化+經濟”雙輪驅動,培育了眾多新消費品牌。從“賣商品”到“賣文化”、從“賣產品”到“賣體驗”,供需兩端的雙向奔赴,讓以文化賦能經濟、以經濟活化文化得以實現。 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創造更多新型文化業態。以“馬欄山”為例,以前是城中村,如今已發展成為創意產業云集的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在這里,集聚了3000余家上下游企業,形成涵蓋創意、內容制作、儲存、播發、交易的數字文化產業鏈。園區項目數字文博平臺“山海”APP,上線7個月即完成2.7萬件文物的數字化采集,如今已是近3000萬用戶的“24小時線上博物館”。抓住科技革命、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打造以“文化+創意”“文化+科技”為主要特征的新業態,就能找到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文化與經濟相融合,應突出“人”。城市的吸引力,往往體現為宜居宜業、宜游宜樂。有商業上的創新氛圍,有文化上的兼容并蓄,長沙的“青和力”十足。數據顯示,近10年,長沙人口增長300萬以上,其中80%是年輕人。繁榮人文經濟,青年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是體驗者,也是創造者。城市有了“青和力”,書寫人文經濟學大文章就有了新動力。從“惟楚有材,于斯為盛”,到“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再到“努力成為年輕人的向往之城”,當人文經濟更多落筆于“人”,當更多體制機制創新立足于“人才”,釋放出的必定是無限潛能。 長沙古稱“星城”,進一步釋放創新之力,讓文化與經濟協同發力,高質量發展的“星光”一定更加耀眼。 (作者為本報湖南分社記者)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