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食品安全,不能因盲盒“打折”
2025-06-25 17:50:58?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餐飲商家開始試水剩菜盲盒模式,將當天沒有賣完的食品打包出售。一些商家表示,這種模式幫助他們降低了庫存壓力,同時也提升了品牌形象。剩菜盲盒這一模式也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爭議,如保質期、儲存條件以及相關監管措施等等。(6月25日 央廣網) 隨著盲盒經濟的蓬勃發展,臨期食品盲盒,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模式,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這種模式將臨近保質期的食品,以盲盒形式打折銷售,既迎合了消費者對新鮮感和實惠的追求,又有助于商家減少食品浪費,看似實現了雙贏。然而,在這股熱潮背后,臨期食品盲盒,卻潛藏著諸多食品安全隱患,絕不能成為監管的盲區。 臨期食品盲盒的流行,有其合理性。它通過創新的營銷手段,將“臨期經濟”與“盲盒經濟”相結合,滿足了部分消費者追求性價比的心理。同時,這種模式也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理念,減少了食品資源的浪費。但是正如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臨期食品盲盒的負面問題,同樣不容小覷。 食品安全是關乎民生的大事。臨期食品盲盒中的食品,保質期不盡相同,且在盲盒完全密封的情況下,消費者難以直觀了解食品的具體狀況。一些不良商家可能借此機會,將過期食品或變質食品混入盲盒中,以次充好,甚至借“盲盒”之名,對消費者“割韭菜”。這不僅直接危害了消費者的健康,也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有甚者,部分臨期食品盲盒,缺乏必要的標簽標識,未明確標注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關鍵信息,使得消費者在購買時,無法做出準確判斷,進一步增加了食品安全風險。 面對這些問題,監管部門必須積極行動起來,強化對臨期食品盲盒市場的監管與規范。要制定明確的規則,要求商家在盲盒產品說明書上,詳細標注食品的價值、生產日期、保質期,以及出現概率等關鍵信息,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與監督權。同時,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大日常監督檢查力度,對涉嫌虛假宣傳、銷售假劣或“三無”產品等不法行為,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產品質量法》,以及《反食品浪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嚴厲懲罰,絕不姑息。 除了監管部門的努力,商家也應自覺規范經營,誠信經營。要加強對食品質量的嚴格把關,堅決淘汰存在質量問題的食材,確保售出的臨期食品盲盒,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消費者在購買臨期食品盲盒時,也需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風。應選擇正規購買渠道,仔細甄別商家和商品,按需購買,避免因貪圖便宜,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潛在的健康風險。 臨期食品盲盒,作為一種創新的消費模式,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其發展必須在合法、安全的框架內進行。只有監管部門、商家和消費者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確保臨期食品盲盒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真正實現消費者與商家的共贏,讓臨期食品盲盒不再成為監管的盲區,守住食品安全底線。(張西流)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