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網紅醫生”假科普真斂財
2025-07-09 09:11:01?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隨著短視頻和直播的興起,一些“網紅醫生”借機斂財讓醫療健康科普變了味、走了樣。國家衛生健康委提醒,這些行為嚴重違反了互聯網診療管理和廣告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請大家不要輕信,防止上當受騙。 “網紅醫生”之偽,偽在何處呢?一類是真醫生違規。有的宣稱是三甲醫院專家,掛號收費鏈接卻是私營診所;有的打著名醫的招牌,與患者打交道最多的卻是營銷團隊、醫生助理。他們假借科普之名,行的卻是違規導醫導診、高價開藥之實。這類違規現象,又可分為兩種。一者,違規首診。就目前而言,互聯網診療只開放了復診服務。因為,行醫講究“視觸叩聽”或“望聞問切”。醫生與患者沒有面對面地接觸,僅憑線上溝通就作出診斷,便會有誤診的風險。尤其是首診,其診斷結論關系后續治療,必須慎之又慎。二者,混淆咨詢與診療。那些打著咨詢服務旗號的網紅醫生,引流、帶貨、開藥“一條龍”,實際上已經越界。 另一類是假醫生坑人。一些博主穿上“醫生”的“馬甲”,明目張膽地掛羊頭賣狗肉,把所謂的科普赤裸裸地當作一門生意。譬如,有的利用“醫生”人設虛構劇情,賣的卻是牛奶、維生素、洗衣液。有的“婦科醫生”“骨科醫生”“神經康復科醫生”看似有身份認證,卻在為男士T恤、美容產品、食用益生菌帶貨。 紅線被反復踐踏,便會以偽亂真。批量化、模板化地制造“網紅醫生”,背后是分工明確、話術成熟、高效運轉的新型“網絡問診”體系,涉及公立醫院醫生、私營診所、賣藥團隊、商業運營機構等多個主體。他們相互勾連、相互依存,可謂為害不淺。事實證明,平臺監管的缺失,擾亂了網絡生態,這才是部分“網紅醫生”借科普斂財的漏洞所在。 監管如何對癥下藥?一則,統一軟、硬兩方面標準。所謂硬標準,即資質方面的標準,指各平臺審核認證醫生身份的標準。所謂軟標準,即內容方面的標準,指科普內容與執業領域須“對口”。二則,加強全過程監管。譬如,對尋醫、問診、取藥的全過程設置嚴格審查程序;實時監控診療異常,暢通維權通道,用新技術持續提升就醫體驗。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