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成為謠言粉碎機
2025-07-30 10:58:45?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按照2025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總體安排,中央網信辦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為期2個月的“清朗·整治‘自媒體’發布不實信息”專項行動。(7月29日新華網) 來自某些無良自媒體的謠言,令人防不勝防。近日就有三則謠言興風作浪,蒙蔽了不少善良的人,有些人還隨手轉發,充當了謠言的“二傳手”。第一則發生在某招聘平臺上,一位自稱“王某香”的“求職者”,發布了包含性暗示的求職信息,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后經平臺與警方核實,謠言為一尹姓男子所發。第二則發生在數天前,一張所謂的“警情通報”,煞有介事宣稱某人“攜帶情人、子女等34人潛逃”,并有“51位情人、174個非婚生育子女”。開封警方第一時間辟謠,鬧劇才被壓了下去。第三則更早一些,7月21日,有網民散布虛假的“警情通報”,造謠傳播某地交通事故致“131人死亡,337人受傷”。 造謠者唯恐天下不亂,肆意捏造事實、惡意編造謠言,意圖夸大渲染社會矛盾、制造社會焦慮、挑起群體對立,嚴重擾亂網絡傳播秩序、破壞社會公序良俗,已經夠壞了——像尹某編的那段“求職信息”,對女性求職者潑臟水,公然挑釁道德底線。更有甚者,個別人竟吃了豹子膽,將謠言造到公安機關身上,編造“警情通報”!這種行為已經不是造謠那么簡單,而是踩到了法律紅線,涉嫌“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罪”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了。要知道,兩罪最高刑期分別為10年和7年。為了打發無聊時間,或者賺一點流量,以身試法,何其不智。 治理自媒體發布不實信息需要公安部門、網信部門、自媒體平臺等各司其職又形成合力,從不同維度“包抄”,壓縮謠言生存空間、鏟除謠言滋生土壤。值得強調的是,普通受眾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媒體素養、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在面對信源不明、真假不清的信息時,多留個心眼、多一分克制,不要參與可能損害他人名譽、制造社會混亂的“網絡狂歡”,成為自媒體不實信息散布甚至是謠言傳播的幫兇。多數時候,只要動動腦子,識別那些不實信息并不特別難。比如說,一起普通的車禍怎么可能造成“131人死亡,337人受傷”?再看看“通報”的遣詞造句及行文風格,明顯“一眼假”。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