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鄉村運營三道問答題
2025-08-06 11:19:45?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8月的廈門,海風掠過鄉野。曾經“藏在深閨”的海滄區東孚街道洪塘村赤土社、海滄區新陽街道下陳村、翔安區新圩鎮面前埔村等地,如今已成為社交平臺上的“頂流”:閩南古厝里辦起藝術展覽,稻田里傳來研學的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村民自家釀造的蜂蜜貼上了質量追溯體系二維碼…… 廈門鄉村是典型的城郊型農村,享有毗鄰城市的區位優勢,也面臨著城市擴張帶來的土地資源緊張等挑戰。高附加值發展模式成為廈門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路徑。這一模式要求鄉村不僅要注重開發建設,更要強化運營管理,運用現代經營理念和管理手段,整合鄉村的各類資源,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做好鄉村運營,首先要回答的是:拿什么吸引人?答案是——在地文化。 文化不是掛在墻上的拓片,也不是講解員口中的傳說,而是可體驗、可消費、可帶走的生活場景。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開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近年來,廈門各地持續推動鄉村“微改造、精提升”工作,打造農文旅融合的“廈鄉趣”品牌,深耕在地文化基因。在翔安澳頭村吃海鮮,在同安古坑看三角梅,在集美東輝村釣小龍蝦……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構建起差異化壁壘,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質化競爭和審美疲勞,讓“到此一游”升級為“一來再來”。 做好鄉村運營,其次要破解的是:靠什么活下去?答案是——造血機制。 一千個鄉村有一千個不同的解法,可以是生態資源,可以是特色產業,可以是歷史文化。“選擇適合的在地產業,搭配以合適的機制,才能最大限度激發鄉村活力。”廈門三五丘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泗海認為,因地制宜,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IP,通過“單一強符號”激活全域資源,并不斷吸引城市資源向鄉村流動,是鄉村發展切實可行的路徑。2019年起,吳泗海與團隊進駐面前埔村,引進國際超馬總會IAU系列認證賽事中最高耐力級別的定時賽——六天六夜超級馬拉松,打響知名度,并先后開發系列勞動研學課程,不斷豐富業態。截至目前,三五丘七彩田園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帶來近40萬元的收入,直接提供50個工作崗位,間接帶動120多人就業,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增長。 做好鄉村運營,還要思考的是:為誰而干?答案是——全體村民。 鄉村運營不是“精英秀”,更不是“資本游戲”。如果村民只能拿一點土地流轉的“死錢”,無法分享運營增值的“活錢”,鄉村振興就成了無源之水。今年3月,“花田下陳 油你精彩”活動在下陳村拉開帷幕,共吸引游客近4.9萬人次,村民在庭院里擺攤,收入增加了不少。多多策劃此類能讓村民參與的活動,在更多鄉村項目中建立能讓村民獲益的合理利益分配機制,才能讓村民真切感受到鄉村發展帶來的實惠。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