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門診名稱“立規矩”,暢通患者就醫之路
2025-08-07 09:49:52?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據8月5日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針對部分醫療機構使用模糊、籠統或容易混淆的門診名稱,少數醫療機構為吸引患者,利用諧音、形容詞等暗示療效的門診名稱誤導患者等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發布了《關于規范醫療機構門診名稱管理工作的通知》,強調醫療機構要遵循依法合規、科學規范、清晰準確的原則進行門診命名。 門診名稱不僅是標識,更是患者選擇就醫的“第一指引”。現實中,一些醫療機構為吸引眼球,給門診起了五花八門的名字,例如,用“克星”“神效”等詞匯夸大療效;把“泌尿”改為“秘尿”,暗示治療隱私疾病;將普通診室冠以“國際診療中心”等名頭,試圖抬高身價。種種套路已經超出了營銷技巧,侵害了患者的知情權——當患者被花哨名稱誤導,可能會耽誤治療,也會降低對醫療行業的信任度。 此次國家衛健委及時出手,作出名稱與診療科目匹配、中醫門診通俗化、特色門診“名實相符”等要求,旨在整治醫療機構的“門面工程”,推動門診名稱回歸樸素的功能屬性,使患者通過名稱就能快速了解診療范圍,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就醫成本。比如,“心血管內科門診”比“心臟養護中心”更精準,“心悸門診”比“養心特診”更貼合患者認知——明晰的命名本身,就是醫療服務便民的體現。 醫療機構的進步與創新,靠的是診療技術的精進、服務質量的提升,而非名稱的標新立異。就此而言,為門診名稱“立規矩”,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重塑醫療行業的價值導向,推動醫療機構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鉆研技術、優化就醫流程上,而非通過“博眼球”“蹭流量”攬客。從清理花哨名稱,到調整門診標牌,再到完善導診服務、公開門診信息,國家衛健委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本質上是再次重申“醫療服務需以患者為中心”。 對不合適、不合理的門診名稱進行糾錯,既是對患者知情權的尊重,也是醫療行業自我凈化、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當每一個門診名稱都清晰、準確、易懂,患者的就醫之路才能更順暢,醫療服務的溫度才能直抵人心。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