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減速靠限寬墩?安全治理呼喚科學方案
2025-08-19 11:26:19?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近日,有多名網友發布視頻稱,河北一道路出現5個很粗的大水泥墩,司機通過像穿“梅花樁”,這樣的減速帶存在安全隱患,可以有更科學的解決方案。葛漁城鎮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葛馬線上確實設置了水泥墩,這條路穿鎮而過,之前有許多大車把路全碾壞了,大車經過也影響周邊群眾休息,群眾老有反映,所以才設置了限寬墩。(8月18日 極目新聞) 這些突兀的水泥堡壘,其危害顯而易見。在光線不足的夜晚、雨霧彌漫的惡劣天氣下,或是司機稍有分神的瞬間,它們甚至會成為制造碰撞的“隱形殺手”。其設計思路的根源,折射出一種管理上的惰性與思維的僵化——似乎道路安全難題,只需搬來幾座水泥墩“一擋了之”,便萬事大吉。這種思維,將復雜的交通安全問題,簡化為一場冰冷的物理攔截游戲,本質上是用生硬的水泥推卸了精細管理的責任,用“硬碰硬”的蠻力掩蓋了科學決策的缺席。 道路安全的核心要義,在于以科學為基石,以人性為關懷。真正有效的減速設施,應以巧妙的方式引導駕駛行為,而非依靠突兀的障礙物制造恐慌,將道路變成令人望而生畏的“雷區”。放眼國內外,諸多城市早已用智慧與溫情為道路安全注入了更優解。在杭州的部分路段,智能斑馬線已投入試點。當行人踏上感應區,地面燈光即時閃爍,配合醒目的警示標識,車輛在數十米外便能自然、順暢地減速禮讓。英國的一些社區則引入了“互動式”減速裝置,當車輛以安全速度通過時,裝置顯示鼓勵性的綠色笑臉;一旦超速,則立刻轉為警示的紅色。這些成功實踐的背后,是管理者對道路作為動態公共空間的深刻理解——安全與通行效率本應和諧共生,而非非此即彼的對立選項。 破解這一困局,必須從理念到行動進行系統性重塑。首要之舉是徹底摒棄經驗主義或“拍腦袋”決策,將科學評估作為精準施策的基石。對存在超速風險的路段,要進行深入細致的實地勘察與數據采集(如車速分布、周邊環境、人車流量等關鍵指標),運用專業工具進行量化風險評估,精準定位問題根源,為后續的干預措施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避免“一刀切”的盲目。在此基礎上,技術賦能是實現柔性引導的關鍵路徑。應大力推廣和應用成本可控、效果顯著的科技設施,逐步取代笨重的水泥障礙物。廣泛鋪設高辨識度的震動標線(減速帶),在關鍵點位設置雷達測速即時反饋屏,在夜間或低能見度路段應用智能發光警示系統——這些“會說話”的道路設施,能以更友好、更易被駕駛者接受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導安全行為。 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往往在細微之處最能彰顯。當我們決心移走道路上那些笨拙的“梅花樁”,代之以更科學、更具人文關懷的交通管理方案時,其意義遠不止于消除一個具體的物理風險。這更是在拆解一種陳舊、僵化、脫離群眾的治理邏輯,是在鋪設一條通往更高水平治理能力的道路。 道路安全,歸根結底無法依賴“硬碰硬”的物理對抗取勝。它深植于對科學規律的虔誠遵循,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敬畏。唯有讓每一次安全的通行,都源于內心的自覺認同與環境的善意引導,才能讓道路真正承載起科學理性與人文溫度的交融,才能筑牢城市治理最可靠、最持久的基石。(綿一評)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