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哪吒”到“浪浪山”,看國產動畫的文化突圍
2025-08-21 11:15:21?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截至2025年8月18日,暑期檔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17天票房突破10億,春節檔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更是斬獲超百億票房躋身全球影史第五。當這兩部作品接連打破紀錄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單部影片的成功,更是國產動畫電影在產業邏輯與文化表達上的系統性突破。我們知道,它們不再是孤立的爆款,而是一套可復制的創作方法論與產業升級路徑的集中呈現。 國產動畫的崛起,本質上是完成了從“文化符號搬運”到“精神內核重構”的跨越。早期國產動畫對傳統文化的運用,多停留在“孫悟空就是金箍棒”“哪吒必踩風火輪”的符號堆砌,雖有國風元素卻缺乏當代共鳴。而《浪浪山小妖怪》從《西游記》中最不起眼的“巡山小妖”切入,將傳統神話解構為“打工人的生存寓言”:小妖怪為給大王抓唐僧絞盡腦汁做陷阱,卻在最后一刻因良知放棄,這種“在規訓中保持善良”的掙扎,精準戳中當代職場人的精神困境。 《哪吒之魔童鬧海》則徹底顛覆“靈珠轉世”的傳統設定,讓哪吒以“魔童”身份對抗天命,其“偏見是最大的枷鎖”的吶喊,既是對神話的重構,更是對現實社會中階層固化、標簽化歧視的反思。這種“傳統故事現代性轉譯”的能力,讓古老文化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成為照見現實的鏡子。 更深層的突破在于產業邏輯的革新。過去一些國產動畫常陷入“低幼化—低投入—低質量”的惡性循環,而如今的爆款作品構建了“內容溢價—市場認可—更高投入”的正向循環。《哪吒之魔童鬧海》的4000人制作團隊中,有30%是來自游戲、插畫等跨界領域的創作者,他們帶來的“賽博國風”視覺風格,既保留水墨意境又充滿科技感;《浪浪山小妖怪》為呈現“妖怪職場”的荒誕感,專門邀請社會學者參與劇本打磨,將“KPI考核”“職場甩鍋”等現實元素轉化為動畫語言。這種“跨領域協作”打破了動畫產業的封閉性,讓創作不再局限于美術技術,而是融合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視角。 更關鍵的是,資本不再將動畫視為“兒童消費品”,而是認可其作為大眾文化產品的商業價值。比如,《浪浪山小妖怪》的投資方中,既有傳統影視公司,也有互聯網平臺與文創基金,多元資本的介入不僅提供了資金保障,更推動了“內容創作—衍生品開發—IP長線運營”的全產業鏈布局。 在文化傳播層面,這些作品實現了“從輸出形象到輸出價值觀”的跨越。《哪吒之魔童鬧海》在海外上映時,外國觀眾不僅被震撼的視效吸引,更被“對抗命運”的精神打動。這種對個體價值的尊重,與全球青年的心理訴求形成共振;《浪浪山小妖怪》雖取材于中國神話,但其“小人物的尊嚴”主題,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找到共鳴。這說明國產動畫開始用普世性的敘事傳遞中國人的生存智慧與精神追求。正如日本動畫曾通過《千與千尋》輸出“人與自然共生”的東方哲學,如今的國產動畫正以更成熟的姿態,參與全球文化對話。 當然,國產動畫的爆發并非毫無隱憂。當前市場仍存在“神話依賴癥”,除了哪吒、孫悟空等經典IP,原創世界觀作品的成功案例仍較少;部分作品為追求票房,刻意堆砌網絡熱詞,導致內容流于淺薄。但不可否認的是,從哪吒到浪浪山,國產動畫已找到屬于自己的創作坐標系——以傳統文化為根,以現實關懷為魂,以產業創新為翼。 當這種創作邏輯從個別作品擴散至整個行業,我們或許能期待,未來的國產動畫不僅能持續產出爆款,更能構建起獨樹一幟的“中國動畫美學”,在全球文化版圖中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黃鶴權)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