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研學旅行成為行走的課堂
2025-08-22 08:59:2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今年暑期,各地從知名高校、博物館到各類文化遺產,研學旅行團隨處可見。研學旅行作為教育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業態,近年來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研學旅行市場規模已達1791億元,同比增長21.9%;預計2025年將突破2132億元,增速超15%。同時,區域特色日益凸顯,如陜西省深挖紅色資源開發革命歷史課程,云南省結合生物多樣性優勢推出雨林科考項目,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另外,融合形態不斷創新,“研學+科技”“研學+非遺”“研學+生態”等模式層出不窮,將高端科研資源轉化為科普研學產品,實現了教育功能與旅游價值的有機統一。 在實踐探索中,多地積累了寶貴經驗。浙江紹興早在2003年就開創“跟著課本游紹興”模式,如今已構建起包括魯迅故里文學體驗等在內的系統化課程體系。福建武夷山將茶文化與自然教育相結合,設計“生態+人文+茶文化”研學線路,研學者既能參與采茶制茶全過程,又能通過茶道禮儀學習感悟傳統文化,該線路還能帶動周邊農戶持續增收,體現了研學旅行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 行業快速發展的背后,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例如,課程設計存在“重旅輕學”傾向,有自然科考項目將采集標本簡化為“撿石頭”,未能實現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銜接。安全管理體系亟待完善,有機構組織的沙漠研學因應急預案缺失,導致研學者在高溫天氣下因徒步中暑,暴露出安全防控的漏洞。專業人才嚴重匱乏,一些研學旅行指導師專業結構單一,實踐經驗不足,難以有效引導研學者完成探究式學習。 推動研學旅行高質量發展,需構建多方協同的治理體系。整合資源,搭建國家級研學平臺,實現課程溯源、基地評級、評價反饋的全鏈條閉環管理,讓優質資源可查、可溯、可評。引導各地立足資源稟賦繼續打造差異化產品,從源頭上破解同質化難題。建立跨區域資源聯動機制,促進紅色教育、鄉村體驗、科技探秘等主題線路的協同開發。支持高校開設研學教育交叉學科,定向培養兼具教育學、旅游學、心理學等素養的專業導師。組建由教育專家、行業學者、一線教師構成的評審團,對從業人員實行分級考核認證。加強執法監管,重點查處虛假宣傳、價格欺詐、安全失責等行為,形成違法必查、違規必究的震懾效應。創新監督模式,推行“家長體驗官”“學生評議員”等制度,將參與者反饋納入機構評級核心指標,構建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共治格局,讓研學旅行回歸“寓教于游”的本質。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