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食品管理新規 筑牢農村食品安全防線
2025-08-22 11:31:46?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為強化農村食品經營管理、破解過期食品治理難題,北京市市場監管局近日發布《農村食品經營者臨期食品管理工作指引》及消費節點備貨風險提示,為農村食品安全保駕護航(8月22 日《北京青年報》)。 這份新規以制度之力構建起食品安全與資源節約的雙重防線,既彰顯對農村消費者權益的深切關懷,更踐行著糧食安全戰略的時代要求。 科學界定標準,終結“臨期”模糊亂象。《工作指引》首次明確細化標準:保質期1年以上的臨界期為45 天,10天至1年的按保質期十分之一計算,10天以下不再設臨期,徹底厘清了此前“臨期”概念模糊的問題。新規將散裝食品、現制現售食品全面納入管理范疇。房山區竇店鎮的豆腐坊里,經營者每日為臨近12小時保質期的豆漿貼黃色標簽單獨存放,“按指引操作,顧客買得放心,我們賣得踏實。”這種精細化管理讓農村消費者購買散裝食品時更有底氣。 專區規范銷售,實現安全與實惠雙贏。門頭溝區雁翅鎮集市的“臨期食品特惠區”人氣頗旺:原價15元的牛奶現價9元,臨期餅干買一送一,價簽上原價、折扣、剩余保質期三項信息一目了然。“價格實惠,信息透明,買著不操心。”村民的評價道出了“專區+折扣”模式的優勢——既降低過期風險,又讓村民得實惠。在規范銷售基礎上,新規鼓勵多元處置臨期食品。通州區漷縣鎮超市與養老院合作,將臨期但合格的面包、牛奶捐贈給老人,“既能避免浪費,又能傳遞愛心,一舉兩得。”超市負責人的話,詮釋了臨期食品管理在安全底線之上的社會效益最大化。 科技賦能監管,從末端治理到源頭防控。密云區溪翁莊鎮的食品經營戶正通過“北京農安寶”小程序上傳進貨票據,監管人員在后臺即可實時查看臨期食品庫存,系統還會自動預警即將到期商品。“不用跑現場,手機上就能掌握全鎮動態,效率提高太多了。”市場監管所所長說。大興區龐各莊鎮的蔬菜大棚里,每箱西紅柿都貼著電子追溯碼,消費者掃碼可查種植日期、施肥記錄及臨期時間。這種“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推動臨期食品管理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防控,讓農村消費者享受到與城市同等的安全保障。 構建共治網絡,凝聚多方監管合力。延慶區永寧鎮食雜店店主的手機里存著“責任清單”:每周自查臨期食品、每月報送處置情況、每季參加安全培訓,“商戶自查+部門監管+社會監督”的模式壓實了主體責任。海淀區蘇家坨鎮的“你點我檢”活動中,村民投票將臨期乳制品列為抽檢重點,監管部門隨即專項檢測并下架兩批次存儲不達標的產品。這種“群眾點單、部門接單”的機制,讓監管更接地氣、更具實效。 從果品合作社到糧食收購站,新規正悄然改變農村食品市場生態。移動快檢車的巡查、網格員的走訪、臨期專區的燈光,不僅筑牢了食品安全防線,更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這份新規,既是守護“舌尖安全”的制度保障,更是新時代鄉村治理精細化的生動實踐。(王恩奎)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