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競爭的下半場,藏在13元的善意里
2025-08-22 11:31:04?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近日,“13元退款刷屏全網”。小劉和小宋是今年到深圳求職的畢業生,8月16日下午,兩人一起到深圳龍崗一家沙縣小吃店吃飯。兩人邊吃邊商量求職實習的事,吃完飯之后就離開了,在傍晚六點左右,手機突然收到了13元的退款。她們起初還以為是系統出錯,仔細一看,才發現是小吃店主動退回的,備注欄里還寫著“加油,免單!”等字眼。 事后兩名畢業生把這件事發到了視頻平臺上,一夜之間火了。小吃店老板潘玉銓回憶道,“是我的合伙人把錢退了。他跟我說,兩個小女孩不容易。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善舉。我媽當時聽了也跟我說,她們出來能幫就幫一點。” 這個故事收獲數十萬點贊,讓眾多網友直呼,“真的太溫暖了!” 工作與日常生活總是充滿諸多不確定性。如果職場的焦慮有工會幫你解,就業的困難有社區主動幫,生活的難題總是有人伸出援手,甚至都不需要你開口,這樣的城市,誰不愿去? 這些年,各大城市“搶人大戰”如火如荼。落戶放寬、補貼加碼、政策優惠……這些固然重要,但越來越多的地方發現,真正留住人的,從來不只是戶口和鈔票,而是一句“來了就是咱家人”的認同,是一份“我想在這兒過日子”的安心。 城市競爭正在靜悄悄進入下半場。拼經濟、拼硬件之后,最終拼的是溫度、是人文、是心之所向。深圳龍華區把“職場三站”開進便利店二樓,給空窗期的求職者充電賦能,給壓力大的年輕人心理疏導;淄博燒烤全城接力,用真心待客,不讓任何一個人失望;江蘇“蘇超”聯賽踢的不是球,是一種“吾鄉心安”的文化認同。這些看似不轟動的日常,恰恰構成了城市真正的吸引力。 有人說,城市的溫度是政府的事。但真正讓溫度落地、讓關懷扎根的,往往是那些瑣碎而真誠的民間細節。小吃店老板退回的13元錢,布吉高級中學學生幫助迷路老人,市民志愿者連續19年為留深家庭做年夜飯……它們沒有寫在任何政策文件里,卻深深寫進了人的心里。從個體善舉到制度設計,深圳正在用兩種不同卻又相輔相成的方式,詮釋著城市吸引力的真正內核。 這也讓人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文關懷?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給予”,而是將心比心的“看見”。不是把人當作數字、當作勞動力、當作發展要素,而是真正關注每一個普通人的困境、尊嚴和夢想。 龍華區“職場三站”里有一個細節特別打動人:外來務工者可以靠教別人修手機,換來共享工位的使用權。一位大哥說:“在這兒,我突然覺得自己不是外地人了。”這句話背后,是一場靜悄悄的身份革命,當我們能用自己的本事在城市換來尊重和機會,漂泊的人就不再是他者,而是主人。 一座城市最深的溫柔,就藏在它如何對待那些最普通的人。是讓異鄉人敢自然而然地說“我們這兒”,是讓打拼者覺得“有尊嚴、有盼頭、有歸屬”,是讓每個微小的求助都能被聽見、被回應。 如今都在說“人文經濟學”,其實說到底,是以人心為起點的發展觀。它意味著城市的管理者不僅要有大腦,還要有心臟;不僅要會算經濟賬,更要會算幸福賬、認同賬、長遠賬。 那些奔忙于城市中的人,要的從來不只是謀生的機會,更是生活的意義、扎根的可能、情感的聯結。一座城市能讓人心留下,才有真正的未來。 13元能做什么?或許不過是一碗拌面、一次地鐵、兩瓶礦泉水。但它也可以是一束微光,照亮兩個人對一座城市的信任。千千萬萬這樣的微光匯聚,就是一座城市真正的光芒。(丁慎毅)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