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熱,從消費文化符號走向傳承文化內涵
2025-08-27 08:54:57?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據近日澎湃新聞報道,在剛剛結束的2025年上海書展上,一款“魯迅同款毛背心”火上熱搜。這款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旗下文創品牌推出的“魯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吸引年輕一代爭相搶購。有網友戲稱,這是文豪的戰袍,穿上秒變“人間清醒文學青年”。 歷史上,“大先生的毛背心”確有其物。1926年秋天,許廣平在廣州織了一件紫色絞花針織背心,寄給在上海的魯迅。隨后數年,魯迅曾穿著這件背心上課、寫作、會友。在魯迅留下的部分照片中,毛背心可謂是一個十分搶眼的搭配單品。 在此基礎上,文創團隊復刻出的“魯迅同款毛背心”,顯然已不僅僅是一件復古風的衣服那么簡單。有人從中看到了近90年前分隔兩地的愛人間的溫情;有人發現自己上學時動不動就要“全文背誦”其作品的大文豪原來也這么有時尚感、有生活氣息;還有文字工作者開玩笑稱穿上毛背心可以提升“文人氣質”。 當不同的人能在一件背心中找到不同的意義,它的走紅也就不難理解了。把大師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用生硬說教的方式向受眾灌輸其作品和思想,早就不合時宜。當下的年輕人更愿意以可感知、可觸碰甚至可參與其中的方式,接近包括文學在內的各種文化形式。 這種情況下,文創產品就成了一種便捷的載體。近兩年,我和我身邊的同事買過不少文學主題的帆布包,上面印著的或是作家名言,或是經典作品片段。對我而言,相比于收納功能,這些帆布包更重要的作用是讓我實現了自我表達。穿上“大先生的毛背心”大概也是同樣的感覺。 近年來,通過對文化符號創造性的開發,不少爆款文創產品相繼涌現。比如,國家博物館以文物“九龍九鳳冠”為原型推出的鳳冠冰箱貼,長期占據該館文創產品“銷冠”位置;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復刻古建形制推出的天宮藻井冰箱貼則常常“一貼難求”。去年,全國多地開售文創交通卡,手持一枚“玉璽”或一塊“把子肉”刷卡進站的體驗增加了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樂趣。 不同于普通消費品,文創產品除了產生經濟價值以及為消費者提供情緒價值外,還肩負著在人與文化間建立快速通道的特殊責任。以此次上海書展為例,在“魯迅同款毛背心”出圈的同時,也有人表達了疑問:為何書展走紅的不是圖書?類似的情況不止發生在書展上。在有的博物館,網紅文創產品的熱度超過了展品,排隊購買商品成了部分游客的首要任務。 文創產業蓬勃發展自然是好事,不過所謂文創,“文”必然是第一位,如果產品背后只是營銷噱頭,或者產品講出的故事無法持續喚起共鳴,那么當人們的新鮮感消退,文創產品“失寵”恐怕就是遲早的事。俄羅斯作家契訶夫曾在書信里寫下一句話:天氣好極了,錢幾乎沒有。如今,這一“金句”已被應用于各種文創產品中。然而,相比于“人盡皆知”,如果有人能因為這句話的有趣進而去了解契訶夫的作品和思想,那才是文創產品更長遠的意義。 隨著產業的發展,文創產品的形式會越來越多樣。不過,真正決定一個文創產品是否成功的,不是銷量,而是它是否發揮了“引路者”的作用,讓更多人愿意從購買一個商品走向了解一種文化形式,從消費一個文化符號走向傳承一種文化內涵。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