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提前下班?真相背后是道治理難題
2025-08-28 11:00:05?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近日,一則村民抱怨村干部4點51分提前下班的短視頻,將基層干群關系再次推入輿論漩渦。安徽和縣相關事件的官方調查結果,雖澄清了個案事實,卻揭示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命題:當干部奔波于田間、村民守候在村委會,兩者頻頻錯位之時,如何將“看不見的干部”轉化為“看得見的信任”? 事件反轉背后,實則是基層工作特性與群眾認知之間存在的鴻溝。調查顯示,被質疑提前下班的村干部當時正身處一線:村支書陪同保險公司下鄉辦理農業保險,副主任在收集土地延包材料,書記助理在鎮里拷貝巡察文件。“辦公室空無一人,田間忙成一片”,正是當下許多村干部的工作常態。從防汛抗旱到政策宣傳,從矛盾調解到材料填報,他們的工作半徑早已突破辦公區圍墻,深入村莊的神經末梢。 然而,這種工作方式的轉變,尚未完全轉化為群眾的情感認同。村民司某某的訴求折射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信息透明度不足,村委會缺乏實時動態公示機制,群眾難以知曉村干部去向;二是權責過度集中,群眾“非書記不辦”的思維,既說明對基層分工的不了解,也反映出村干部后備力量培養的不足。更值得思考的是,視頻何以迅速引爆輿情?其背后既是公眾對干部作風問題的高度敏感,也與部分地區確實存在的在崗履職問題有關。如陜西某鎮干部離崗8年未被處理等極端案例,仍在不斷消耗基層公信力。 破解此類現象,需依靠制度創新與情感重建的雙重努力。首先應推動透明化辦公升級,除了常規去向公示欄之外,不妨借助電子屏滾動更新、釘釘移動定位打卡等數字化手段,使干部動態“一眼可見”。四川某村干部冒暴雨疏通橋洞、多地干部午間加班等案例表明,只要工作可見、過程可查,群眾自然會理解和支持。 更重要的是深化權責體系改革。一方面應培養“全科村干部”,通過交叉培訓提升值班人員的綜合業務能力,實現“找一個人、辦所有事”;另一方面可建立預約服務機制,借助電話或線上平臺分流群眾需求,避免群眾“白跑一趟”。河北某地推行的“村民點單、干部接單”模式,便是有效對接供需的積極探索。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情感信任的“最近一公里”。當村干部更多奔走于田間地頭,相應的制度保障也應當鋪展至陽光之下。唯有讓每一個為民奔波的身影都被看見、每一次履職盡責的付出都被感知,“干部不在村委會在田間”的現象,才能從誤解的源頭轉變為信任的紐帶。這不僅意味著辦公方式的轉型,更是治理理念的升華。從被動坐班到主動服務,從物理空間到情感距離,最終實現干部下沉與群眾滿意的雙向奔赴。(陳相)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