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紅月亮”是一次有趣的科普
2025-09-10 10:25:31?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秋夜天穹,奇景再現。據9月8日央廣網報道,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一場全國可見的月全食天象如期而至,夜空中的月亮悄然“變臉”,呈現出神秘的“紅月亮”景觀。這是自2022年以來我國首次可見的月全食,從初虧到復圓持續三個半小時,其中全食階段(食既到生光)長達82分鐘,不少媒體和天文機構進行了全程直播,通過清晰的鏡頭語言和專業的科學解說,將月食過程呈現給公眾。 長期以來,民間關于月食的各種謠言和迷信說法層出不窮,不僅誤導公眾,更阻礙了科學知識的普及。此次全程直播用科學和事實說話,直觀展示了月食的形成原理:當地球運行到太陽和月球之間時,地球影子會逐漸遮擋月球;進入全食階段時,只有部分太陽光經過地球大氣層折射后照射到月球表面,呈現出暗紅色。 這場直播好比一堂生動有趣的天文科普課,當人們通過高清鏡頭親眼看到月球如何一步步進入地球影子,又如何因大氣折射而變紅時,科學就變得有意思起來,激發更多人,特別是青少年接觸科學、學習科學的興趣。前幾年,我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系列以及文學作品《三體》均在網絡掀起了天體知識學習熱潮。同理,一次月食直播,無疑也可以凝聚起很多人的求知熱情。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以直播形式開展科普教育是“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比如,近年來,依托我國空間站的“硬核”條件,我們的孩子們有機會接受來自“天宮課堂”的科學教育,很多以往全靠想象力的實驗過程,有了直觀的展現;《假如國寶會說話》等系列文保節目,通過有趣的方式,讓冰冷枯燥的考古知識有了更多擁躉……這些都凸顯了科普工作正在向更加生動、直觀、互動的方向發展——只有讓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有趣好玩,才能在更多人心里種下科學的種子。 一次月全食直播,既滿足了公眾的好奇心,又傳播了科學知識,一舉多得。期待未來有更多科普活動,用科學之光回應民眾的求知欲。當科學成為大眾認識世界的共同語言和共同選擇,相信科學、認可科學、利用科學的科學素養必然推動社會更加文明、更加進步。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