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香煙糖”偷走孩子的健康認知
2025-09-16 17:34:27?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據澎湃新聞報道,新學期開學后,河北廊坊、滄州等地多所小學周邊的超市里,一款外形酷似香煙的棒棒糖悄然熱銷。有家長發現孩子不僅購買這種“糖果”,還模仿成人吸煙的動作把玩;甘肅一名小學生甚至拿著它嘗試用打火機點燃。與此同時,山東莘縣的學校已緊急開展專項教育,通過主題班會講解這類產品的危害,而河北石家莊藁城區市場監管部門也召集當地糖果企業,要求停止生產仿煙棒棒糖。這場圍繞“甜蜜誘惑”的爭議,暴露出兒童用品監管中的隱性漏洞,更警示我們:看似無害的創意零食,可能正在悄悄扭曲孩子對健康行為的認知邊界。 仿煙棒棒糖的危害,遠不止“不衛生”那么簡單。對好奇心旺盛的兒童而言,產品的外形設計和吸食方式與香煙高度相似,極易形成“吸煙是有趣行為”的錯誤聯想。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行為模仿具有強化效應,當吸煙這個本應被警惕的有害行為,通過糖果包裝與“愉悅體驗”綁定,會直接削弱他們對煙草危害的天然防線。山東莘縣學校的教育案例顯示,孩子們最初只是覺得“造型新奇”,卻在模仿過程中模糊了對“吸煙有害”的認知底線。更值得警惕的是,這類產品往往出現在校園周邊,精準瞄準未成年人的消費場景,利用他們的辨識能力不足和社交模仿心理,成為不良行為的“隱性啟蒙者”。 監管層面的滯后,讓這類產品得以游走在灰色地帶。盡管《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生產銷售未成年人用品不得危害其身心健康,但現行法律中并無針對“仿煙造型食品”的具體禁止性條款。這種模糊性導致治理陷入“地方先行、全國滯后”的困境:石家莊廠家雖承諾停產,但電商平臺上類似產品仍在售賣;學校周邊超市的公開銷售行為,也因缺乏明確處罰依據而難以根治。律師指出的法律空白問題,折射出兒童用品監管存在“重安全指標、輕價值導向”的傾向——相比食品添加劑等可見風險,這種通過設計傳遞不良導向的“軟性危害”,更難被納入監管視野,卻可能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產業鏈上的逐利沖動,進一步放大了這種風險。記者走訪發現,生產仿煙棒棒糖的多為小型糖果廠,有些甚至是沒有掛牌的村辦企業,他們通過模仿香煙包裝來降低創意成本,利用“新奇造型”打開校園市場。而校園周邊的零售商則看中這類產品的熱銷,將其擺放在顯眼位置吸引孩子購買。在缺乏嚴格監管的情況下,“低成本高銷量”的商業模式讓不少商家忽視了社會責任。更值得反思的是,當電商平臺能輕易搜到“煙形糖果”等關鍵詞,當產品包裝上看不到任何針對未成年人的警示標識時,這種“無門檻銷售”實質是對兒童健康的放任不管。 堵住這類漏洞,需要構建“源頭阻斷+渠道攔截+教育強化”的三重防線。在立法層面,應盡快明確“仿煙、仿酒等有害造型食品”的禁止性規定,將“價值導向”納入兒童食品的監管標準,避免企業以“創意”為借口打擦邊球。監管部門除了要求企業停產后,更需建立全鏈條追溯機制,對電商平臺和校園周邊商戶開展專項排查,讓違規產品無處遁形。學校和家長的角色同樣關鍵:山東的教育實踐證明,通過案例分析和行為引導,能幫助孩子建立對不良商品的辨別能力;家長則需要關注孩子的消費行為,及時糾正孩子模仿吸煙等危險舉動,將健康觀念融入日常教育。 保護兒童成長,既要擋住明顯的危險,更要清除隱性的陷阱。仿煙棒棒糖的爭議提醒我們,兒童用品的安全標準不能只停留在“物理無害”,更要守住“價值健康”的底線。當企業在設計產品時多一份對成長責任的考量,當監管能提前識別“創意包裝”下的不良導向,當校園周邊不再成為風險商品的集散地時,才能真正為孩子筑起一道無形的健康防線。畢竟,童年時期形成的認知觀念,會影響人的一生;守護好他們眼中的“是非邊界”,比任何事后補救都更為重要。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