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縣萬安鄉大游村以農文旅融合興業態、促增收 鄉愁引客,點亮山村 東南網8月3日訊(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王玥明 通訊員 邱春靜 柳浪漫)“月光光,照四方。四方圓,賣銅錢……”盛夏的夜晚,距離南平市浦城縣城區3公里的萬安鄉大游村,吉他聲伴著浦城民謠《月光光》漫過河岸。“外婆家小院”里,燈光暖黃,游客聽著民謠聊著天,孩子自由地奔跑玩耍。 游客李女士舉著手機拍美景,分享給廣東閨密,還發了條語音:“大游村越來越好咯,有空一定要過來玩呀。”農家宴的煙火還未褪去,咖啡、甜品、燒烤的香氣混著茶香在風里纏綿。游客的鏡頭里,滿是這小村的松弛與愜意。 “大游村離縣城近,大樹下挨著一條河,跟我小時候外婆家一個樣,我就取了這個名字。”“外婆家小院”主人劉明通笑著說。 去年秋天,他在河邊喝茶,望著兩岸的楓楊樹枝斜逸河面,忽然想到:“要是河上漂只竹筏,再架個秋千,該有多美。”說干就干,他布置好后,順手在社交平臺上發了一條短視頻,沒想到播放量不斷上漲,游客接踵而至。 后來,他又在村里租了個小院,并照著童年的記憶拾掇,院子里擺著黑白電視機、二八大杠自行車、木制冰糕箱、碾米機等老物件。“游客一進門就說‘跟我老家太像了’,這就是鄉愁啊。”他笑著把烤肉串翻了個面,炭火噼啪作響,香氣勾得孩子直咂嘴。暑期新添的燒烤檔,讓小院的人氣更旺了。 白天的大游村又是另一番熱鬧。淺灘里,孩子赤足捉魚摸蝦,褲腳卷到膝蓋,水花濺得滿臉;樹屋里,游客舉著相機,將楓楊、竹筏與遠山框成一幅幅水墨畫;漫步石橋上,穿漢服的姑娘輕搖團扇,裙裾掃過青石板,驚起一串快門聲;不遠處,成片的櫻花園正攢著勁,等著來年春天把粉色花海鋪向河岸…… 曾經默默無聞的小村落,如今人氣漸濃、業態漸豐。“‘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什么都活了。”萬安鄉鄉長廖嘉松告訴記者,一條貫穿全村并連接四賢大道的鄉村公路,一下子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近年來,村里還建成了功能完備的地下管網、垃圾轉運站、免費停車場,設置了充電樁、快遞驛站、愛心茶室等便民服務點,不僅為村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為游客提供了“后勤保障”。 大游村還通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盤活“地、房、人”三要素。村里有2330畝土地經統一流轉后,連片種上了優質水稻。村里還對接“三鄉人”資源,引入社會資本,將沿溪民房改造成圍爐煮茶館、特色餐飲店、古風攝影館、休閑咖啡吧等旅游新業態。村里引進的“零工平臺”還接來浙江義烏等地的手工訂單,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錢。土地流轉服務費、房屋租金、入股分紅、充電樁盈利……多筆進賬讓村集體年收入連續3年超過50萬元,村民的腰包也跟著鼓了起來。 眼下,大游村正圍繞353國道,規劃建設旅游休閑區、農業體驗區、農業種植區等區域,并聚焦主客共享,不斷優化業態,提升服務品質。“要讓游客春賞櫻、夏戲水、秋收稻、冬煮茶,四季都想來。”大游村黨支部書記陳相東指著圖紙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