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抗戰老兵張志一:戰場上搶救傷員 頭頂不時飛過子彈
2025-08-25 19:36:45? ?來源:海峽導報 責任編輯:卓志沐 我來說兩句 |
編者按: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深入挖掘抗戰老兵事跡,傳承紅色基因,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各地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開展走進抗戰老兵家庭,重溫抗戰歷史系列活動。廳官網官微開辟“致敬抗戰老兵”專欄對此進行系列宣傳,今日推出《百歲抗戰老兵張志一:戰場上搶救傷員 頭頂不時飛過子彈》的故事。 8月是桂花樹開花的季節。百歲老兵張志一,在福建省軍區第六干休所的家里,看著窗外的榕樹,望向北方。每到這個季節,她總是想念著家鄉江蘇無錫鄉下院子里的那棵老桂樹。 與老桂樹歷經風霜一樣,張志一老人也走過了人生的100個春秋。這是一段不平凡的百年時光,雖然如今聽力完全失能,但老人依然能看清文字,并片斷回憶和講述著過往的崢嶸歲月。 親歷日軍侵略 義勇軍啟蒙抗日思想 張志一老人1925年出生于江蘇無錫的一個小村莊,家中5個兄妹里,她排行老三,父親在城里店鋪做會計,一家人的生計難以為繼。老人回憶,他們從小就要干活,靠接一點城里的繡花活來貼補家用。后來因日軍侵略,戰火燒到家鄉,生計也被迫中斷了。 那時,年幼的張志一跟著哥哥姐姐在讀小學。回憶起日軍的侵略行徑,她說當時很害怕。“我們村離鐵路很近,日本兵經常下鐵路到我們村里來搜刮財物,看到女人還會強搶。幸好村里附近有義勇軍駐扎,幾次都把村里的女人救回來。日本鬼子知道我們村有義勇軍后,就經常來搜查。有一次,鬼子又偷偷進了村,村里老人發現后趕緊報信,義勇軍迅速撤到村尾去。我們女孩子個個都把自己的臉用鍋灰抹黑,藏到房子里,用柜子把門擋住,只有奶奶一個人坐在院子里。因為義勇軍會把馬拴在院子里,離開時留下的馬糞讓鬼子起了疑心,就對奶奶進行各種盤問。奶奶說著家鄉話,鬼子聽不懂哇哇大叫,怎么問都是‘不知道’。鬼子前后轉了轉,只好離開了。” 在抗戰的年代里,義勇軍仍在村里開辦小學,張志一讀到了三年級。“老師是由義勇軍派來的,除了教我們識字、詩詞外,還專門給我們講了很多抗戰的知識。我長大了才知道這些老師都是地下工作者,后來即使義勇軍大部隊都撤走了,但這些老師依然還留在村莊里繼續工作。”張志一說,也就在那時,她十來歲的心靈受到了義勇軍的感召。 此后戰爭越來越激烈,老師們也陸續離開。張志一讀完三年級后,就到城里跟隨父親,直接讀初中。“我們每天都要經過那個城門。當時城門是日本鬼子守的,百姓經過城門都要對鬼子鞠躬。有的人還要搜身,當時看我們是學生,就沒有搜我們的身。”張志一回憶起那段歷史,眼里滿是憤怒。 喬裝學生過江參軍 克服恐懼戰地救治傷員 1945年5月,20歲的張志一與幾名初中同學一起,瞞著家人偷偷參加了新四軍。這之前,她與同學在江蘇無錫一個水泥廠小學里當教員,沒幾個月,戰火又起,她看著家鄉被日軍打得面目全非,又想起小時候的親身經歷,便毅然去從軍。“那個時期,是抗戰快要勝利也是最艱難的時候,其中一個同學聯系了義勇軍的地下工作者,會在蘇北那邊接應我們。當時,無錫有好多日軍封鎖線,我們在蘇南,要從江陰的一個叫八圩港的碼頭過江。那個碼頭比較大,有很多鬼子守在那里,要過去非常不容易。我們就打扮成學生,以去探親的名義過江。過江以后,地下工作者就把我們一站一站地送去目的地。當時都是在晚上才敢行動,沿路還可以看見很多日本鬼子的碉堡。” 上世紀50年代,張志一(左一)與戰友的合影 張志一和同學過江之后,就到了鹽城解放區,被送進了解放區軍區的衛校里讀書。幾個月后,她參加工作,被分到野戰醫院里做護士。戰爭年代,戰士基本上都是男的,護理的又都是女同志,年輕的張志一心里還是有些恐懼的。特別是在戰場上給傷員護理時,眼前是血肉模糊的身體,耳邊還有炮彈機槍的巨大聲響,頭上不時飛過子彈,張志一和其他女護士必須冷靜迅速地包扎處理傷員傷口,轉移傷病戰士。“因為是特殊的場地和時間,很多戰士受傷是光著身子的,我們女護士還得幫他們洗下身。我們必須克服害羞和恐懼,爭分奪秒地埋頭苦干,搶救受傷戰士。”回憶往事,張志一感慨萬千說,那時的條件太艱苦了,但我們戰地護士沒有一個人怕苦怕累,心里想的就是盡量多地挽救生命。 經歷大小戰役上百場 戰火中邂逅愛情 日本投降后,解放戰爭開啟。張志一跟著部隊南征北戰,一開始是在蘇中,后來是蘇北,最后到山東,過黃河。當時,是一個小城市接著一個小城市地解放。他們的行軍就是靠走路,一走就是100多里路,而且只能在晚上行軍。白天有國民黨的飛機在頭上飛、掃射,前面是黃河,后面還有追兵,張志一的醫療小分隊在極其危險的境地里還要帶著傷病員一起行軍,一路照顧。 當時食物非常短缺,只有山東人吃的那種煎餅和玉米雜糧等,再加點水就這么吃下去了。“根本沒有面粉,細糧就更吃不到了。煎餅吃進肚子,很脹很難受。”張志一說,有的女同志實在堅持不住,休息時哭得死去活來,但她咬牙忍住不哭。 如今,張志一老人坐在輪椅上,她的腿腳比起前些年又差了很多,已經不能走路了。她說,很大原因就是因為當年行軍時,走路走太多造成勞損,現在這些關節都會疼。 但在那個戰爭年代,張志一沒有叫苦喊累,都是默默堅持扛了下來。在她的記憶里,她經歷了大小戰役上百場,其中有幾場大戰役,濟南戰役是其一。濟南戰役勝利后,她們醫療隊沖進戰場,看到的是滿目的尸體。在濃烈的火藥味中,她們邊哭泣邊翻找幸存的戰士,搶救傷員,淚水、汗水與戰士們流淌的鮮血交融在一起。那一刻,她知道自己和醫療隊的伙伴們,是戰場上那些還有一息尚存的戰友唯一生的希望。 此后,張志一曾在華東軍政大學工作,一方面繼續做軍醫護理工作,一方面還要對戰爭中的俘虜進行繼續教育。“俘虜也是要上課的,我們要給他們講政治思想和民主思想等。”張志一在忙碌的工作里,還遇見了愛情。她的丈夫在軍政大學的文工團工作,在為俘虜上課的過程中,他們相知相愛。因為當時紀律是不允許談戀愛的,他們只能把情愫深藏在心里,后面得到部隊首長的認可后,有情人終成眷屬。 解放后堅守一線崗位 百年人生知足無憾 解放后,張志一跟隨丈夫所在的部隊先后在福建福州、漳州,江西景德鎮等地輾轉工作。她始終在醫療衛生一線崗位上,盡心盡力地做醫務服務。其間,她考入醫學院,專攻內科,學習兩年,成績優異。1956年,她從福州九三醫院轉業后,在婦幼保健院、福州軍區干部子弟學校等崗位繼續做醫療一線工作,還被評上了主治醫師。后來,張志一為了和丈夫工作的部隊離得近些,好互相照顧,崗位調整到福州市職業病防治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并工作到1983年光榮離休。 在福州的工作和生活,對張志一來說是順利和幸福的。忙碌的工作之余,她任勞任怨扶養照顧4個孩子長大成人。其中兩個兒子沿著父母的足跡,讀書后先后參軍,轉業后分別在企業和事業單位工作成為骨干,其他兩個孩子也在企事業單位里工作擔任干部。4個孩子都積極上進,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直到退休。 張志一對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自己的晚年生活也安排得不錯。她喜歡讀書,早些年會到干休所的閱覽室里看書看報,還會在操場上打太極拳、太極劍等,生活很自律。隨著年歲的增長,她現在更多的是在家里看新聞了解時事和回憶過往青春時光,仍然保持著健康的生活作息。 窗外的榕樹郁郁蔥蔥,張志一老人不講述的時候就靜默地看著,仿佛那是她小時候在家鄉院子里爬過的桂花樹。1945年參軍、1947年入黨,因奮不顧身搶救傷員立過三等功,評過5次先進工作者……老人的軍人生涯和職業人生,豐富且意義非凡。“院子里原本有20多位軍級干部,現在所剩無幾。我的老伴也走了20多年。我還活著,看到了這個世界和社會的大變化,很知足,沒有遺憾。” 張志一老人抬頭咧嘴而笑,望向北方,目光溫柔,像極了她年輕時在桂花樹下美麗的笑臉。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