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志王仲莘:用手榴彈守護過信仰,用筆桿子記錄過時代
2025-08-29 16:19:18? ?來源:省退役軍人服務中心 責任編輯:卓志沐 我來說兩句 |
編者按: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深入挖掘抗戰老兵事跡,傳承紅色基因,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各地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開展走進抗戰老兵家庭,重溫抗戰歷史系列活動。廳官網官微開辟“致敬抗戰老兵”專欄對此進行系列宣傳,今日推出《老同志王仲莘:用手榴彈守護過信仰,用筆桿子記錄過時代》的故事。 王仲莘,1928年11月出生于山東平度,1945年3月參加革命,現已97歲高齡。 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走進他的故事,感受這位老同志的信仰與擔當,采訪當天,他坐在泛黃的手稿前,目光穿透歲月,這位從膠東武工隊走出的老同志,用一生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更以一部自述為時代留下鮮活的革命注腳。 投身革命:1945年的青春抉擇 1945年春,膠東解放區迎來曙光。正在學校讀書的王仲莘響應“到新解放區去”的號召,主動報名前往萊西。從山東省萊西縣抗日救國會文書到五區武工隊隊員,他的革命生涯從基層扎根。 談及最初的工作,他輕描淡寫卻難掩堅定:“多數是調查研究、了解民情,在基層摸爬滾打。” 在機關與基層的雙重歷練中,他積累了寶貴的群眾工作經驗。這段經歷不僅塑造了他的工作作風,更讓他深刻理解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革命真諦。 烽火歲月:武工隊的生死考驗 “我不算當兵的,但我是武工隊的,與敵人交過火、打過仗!”王仲莘的聲音陡然提高。“武工隊沒有槍,每人就發一顆手榴彈。”他笑著回憶,那顆未擲出的手榴彈,成了他與敵人“斗心理戰”的特殊記憶。在馬仁莊的深夜,他與同伴老李遭遇日軍掃蕩。“敵人朝我們打了幾槍,大概怕中埋伏,掉頭就跑了。”他笑著回憶,“我們攥著手榴彈沒敢扔,扔了就沒了。” 更溫暖的記憶藏在群眾中。一次,他與老同志借宿村長家,村長直接把女兒的房間讓給他,自己和夫人睡在外間。質樸的細節中,藏著百姓對革命隊伍的信任與守護。 這些經歷只是他革命生涯的縮影。解放戰爭期間,他負責支前工作,動員民工支援前線。“三天四夜沒合眼,頭痛得像要裂開。”但看到土地改革讓農民分到1.5萬畝地,看到百姓推著小車支援前線,他說:“勝利從來都屬于人民。” 黨報人堅守:傳承“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1950年,王仲莘隨部隊南下福建,在福建日報、省委宣傳部扎根幾十年。作為“一輩子做新聞工作”的黨報人,他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在自述中,他專門辟出章節呼吁傳承《福建日報》精神:“老福建日報精神不能丟,這是黨的優良傳統!”他直言,現在有些同志不敢提傳統,根源在于私心作祟。他說,黨報人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用筆尖對準群眾,用真相傳遞力量。 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他將手寫自述贈予記者,叮囑:“你們要記住,老福建日報的精神,就是黨的優良傳統!” 薪火相傳:給后輩的紅色寄語 “臺灣問題沒解決,我心里總惦記著。”作為1949年因臺灣問題調任福建的老同志,王仲莘的目光始終關注海峽對岸。他堅定地說:“國家強大再強大,統一是必然的!” 在采訪中,他提高聲調:“我們這一代人等到了抗戰勝利,你們這一代一定能等到祖國統一!”他叮囑年輕記者多下基層,多聽群眾聲音,更寄語當代青年:“現在的條件多好,要珍惜,更要傳承!” 從戰火紛飛到盛世中華,王仲莘的一生是抗戰老同志的縮影,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生動注腳。當97歲的王仲莘舉起右手敬禮,仿佛又變回那個17歲投身革命的少年,他用手榴彈守護過信仰,用筆桿子記錄過時代,用一生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初心。這位老同志用一生書寫了“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動人篇章——這或許,就是他留給時代最珍貴的禮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